来源:网络 文章作者:佚名
 

 

 
 
重本人的创作灵感,去演绎葡萄苗的主题,去抒写享用葡萄酒的乐趣,去表达木桐的标志——“羊”。同样地,木桐堡的主人如果认定这不是他所想希冀的形象,或者没有达到标签设计的特定规范,他也可以拒绝。艺术家们不为这一作品收取任何费用,木桐堡的主人会提供一定数量的两个不同年份的葡萄酒,当然包括他们所设计标签的那个年份。这一合作方式为所有的艺术家所接受和认可。在木桐堡众多的珍藏标签系列中,TYLOO将为大家推荐以下几款因为带有特殊意义酒标而颇有收藏价值和升值潜力的葡萄酒。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罗思柴尔德木桐堡1973

  1.Chateau Mouton Rothschild 1st Grand Cru Classe 1973 罗思柴尔德木桐堡1973

  1973年,对于木桐酒庄是重要的一年,经过20年的努力和斗争,菲利普•罗思柴尔德男爵终于成功争取了法国政府修订波尔多于1855年订立的分级制度,让木桐由原来的顶级二等酒园晋级到顶级一等酒园,这是一百年来唯一一家由二等酒园晋级到一等酒园的酒庄。于是,菲利普•罗思柴尔德男爵决定选用具有特殊意义的酒标——西班牙艺术家保罗•毕加索的设计的《酒神祭》,由保罗•毕加索的女儿Paloma批准接受将一幅由毕加索设计并且当时已经在木桐 葡萄酒艺术博物馆内的油画“Bacchanales”复制在了1973年的酒标上。

  虽然1973年对于木桐的葡萄酒来说不是一个太好的年份,可这并未阻挡1973年成为木桐的“伟大年份”,成为人们珍藏猎集的目标。一般来说,不好年份的葡萄酒不值得久藏,存世的数量会越来越少,价值也不会看涨。然而有人说:“一些葡萄酒正是因为年份不好,存世渐少,越发难得,反会升值。”1973年的木桐因为拥有毕加索的酒标而成为一件值得珍藏的顶级艺术品,只要未被开启,都具有巨大的升值潜力。

  该款葡萄酒目前只能在公开的拍卖市场上获得,由于数量极其稀少并且具有珍贵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价格不可估量。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罗思柴尔德木桐堡1993

  2.Chateau Mouton Rothschild 1st Grand Cru Classe 1993 罗思柴尔德木桐堡1993

  1993年木桐堡的酒标上,出身贵族名门的法国著名艺术家巴尔蒂斯(Balthus)绘出了一个梦幻般的青春期少女,她的优雅姿态看上去敏感脆弱,让人怜爱。这位少女貌似受到了催眠魔力的影响,图片既清晰又有朦胧美感,引领人们的思绪飞到纵深的遐想和渴望。该酒标公诸于世之后,在欧洲社会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反响。

  法国艺术家巴尔蒂斯Balthus(1908 - 2001),原名Balthazar Klossowski de Rola,出生于带有波兰血统的法国名门望族。16岁便开始从事油画创作。在他的一生中,与他同时代富有创新精神的艺术家都与他有着深厚的友谊,其中包括法国著名诗人、评论家、剧作家Antonio Artaud,法国非主流文学家代表Albert Camus等。尽管世人质疑他的作品带有色情成分,但他的艺术家朋友还是对Balthus作品不同风格的魅力、天赋以及他极富吸引力的人格赞叹不已。Balthus一生游历许多地方,从法国南部高原山区Massif Central、意大利、 罗马到阿尔卑斯山,这些经历给他带来了很多灵感,使他的作品浸透着意大利文艺复兴、库尔贝及赛尚的韵味。Balthus最具争议性之处在于他众多令人困扰的描绘女性神态的彩色蜡笔画,他把女性的神态与猫的样子描绘的非常相像。

  该款葡萄酒只在欧洲市场发行,其价格无法估量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罗思柴尔德木桐堡1996

  3.Chateau Mouton Rothschild 1st Grand Cru Classe 1996 罗思柴尔德木桐堡1996

  1998年,古干接受了木桐酒庄现任庄主罗思柴尔德菲利嫔女男爵(菲利普•罗思柴尔德男爵的女儿Baroness Philippe de Rothschild)的邀请,设计1996年木桐堡的酒标。这

|<< << < 1 2 3 > >> >>|

·上一篇文章:老酒标欣赏
·下一篇文章:不会摔碎的香槟杯(图)

 
   


【相关内容】

“生存寒冬”中的海外艺术界:步履艰难依然倾囊相助

佚名

美国天才美女艺术家4岁画画,6岁写诗,作品被点击上亿次

佚名

一个探索世界的神奇窗口 解锁400年间的英国艺术

佚名

详解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税收新政

佚名

意大利贫穷艺术创始人杰马诺因新冠肺炎逝世

佚名

意大利艺术史学专家因新冠肺炎逝世

佚名

五一可在家线上欣赏省直四大艺术院团经典剧目

佚名

湖南打造“文化强省”升级版 建“长沙城市文化艺术会客厅”

佚名

浅谈战汉高古玉的不同艺术表达力

佚名

艺术品电商好不好 这里这里众说纷纭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