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风标——谢之光、林风眠、关良诞辰120周年作品展 来源:中国时尚网 文章作者:佚名 王欣:跨入了一个 新的时代 20世纪50年代起,林风眠开始了创作以人物组群为主体的现实生活题材绘画。这不同于他的仕女及戏曲人物画的探索。即便是表现劳动题材,他依然偏爱女性形象,从《农妇》《菜农》到《收获》,三五成群的女性聚拢在一起劳动。浓烈的色彩、浑圆的造型、浓厚的墨线,在令人想到中国民间绘画的质朴的同时,泥土般棕色的皮肤,粗拙的脸部轮廓也会透露出高更绘画里的异域东方情调。林风眠怀着热忱的心投入新的社会、新的生活,并自觉地摸索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相匹配的绘画表现手法。 1958年春,林风眠参加了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组织的下乡劳动锻炼,与赖少其、关良及昔日杭州国立艺专的同事吴大羽等一起深入到东郊川沙县严桥蔬菜生产队,住在农民家里,同他们一起生活,一起劳动。劳动结束后,林风眠感慨万分,于是写了《跨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文章中这样写道:“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一年来在各方面的成就,是说不尽,也写不完的。”“促使我国美术事业,跨进了一个新的时代。”从积极坚定的语调和宏阔的视野中,可以看出林风眠似乎踩到了时代的节拍。 20世纪60年代初,尽管此时的林风眠看起来与上海中国画院没有交集,但在上海的艺术交往圈中,来自上海中国画院的同道渐渐多了起来,他也偶尔会参加画院的活动。1961年,林风眠随同上海中国画院的花鸟画家们走遍洞庭东山二十四湾,看到农村面貌的变化和自然美景,使新作增添了生活气息和时代气息。同年,林风眠参加了一个进京的重要国画展览“上海花鸟画展”,这是一个专题性花鸟画展览,显示了作为中国花鸟画重镇的上海的实力。林风眠的《秋鹜》十分抢眼,被报纸媒体频频介绍。 《秋鹜》无疑是一件在调和东西、走民族化道路的探索中获得成功的作品。他以毛笔、宣纸和墨汁所绘制的中国材质的水墨,传递出一种孤绝、压制与沉思的抒情性,这种幽暗的抒情甚至弥漫到了画面的外边,在典雅的中国情致中似乎还夹杂着其他的因素。作为上海花鸟画的领衔人物,唐云十分喜欢《秋鹜》,1961年7月23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他撰写那篇著名的《画人民喜闻乐见的花鸟画》中,他选择《秋鹜》作为配图之一。 1973年,林风眠正式落户上海中国画院,编入国画老年画师组,与老朋友关良、唐云等在一起工作学习。他定期准时参加院里组织的政治学习,创作座谈。有时为了院里接待外宾的工作,他和唐云等一起合作国画作为赠送的礼物。他也会为了院里创作山水组画《长江万里展新图》的任务而和国画组的老少画家一起深入长江航运局体验生活。1977年,当时的上海画院(上海中国画院与油雕院合并)向上海市文化局请示林风眠出国探亲事宜。1977年底,林风眠离开上海抵达香港。 1979年,已身在香港的林风眠写信给王一平、沈柔坚和吕蒙等领导,表示要将留在上海中国画院的105件作品全部捐献给国家。因此,这105件20世纪40-70年代的林风眠绘画的上乘之作成为了上海中国画院的永久收藏。 (此文节选自《寂寂的旅途——1951-1977年林风眠在上海的艺术之路》,文章题目为另拟) 林风眠 菜农 77.5×95cm 20世纪50年代 林风眠 骛群 65×66cm 20世纪50年代 林风眠 梨花小鸟 69×69cm 20世纪70年代 林风眠 舞 128.5×68cm 20世纪50年代 |<< << < 1 2 3 > >> >>| ·上一篇文章:斯洛文尼亚开启第18届夏季博物馆之夜活动·下一篇文章:浙江南浔:千年湖笔书写华美篇章 【相关内容】 无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