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与舞蹈 来源:网络 文章作者:佚名 ,“端其颈"是舞,“扬其膺,,是舞,“运其眸"是舞,“差其指"、“揉其腕"、“运其盏"、“飞其抉"都是舞。舞字是纲,其余字可说是目,纲举目张,而后有神韵。所谓舞谱,仅不过为做动作提示所用,要想达到运用(舞蹈)自如,非刻苦研习不能入境。酒令舞发展到宋代似已被宫廷的规矩牢牢地套住,失去了活泼、嘻闹的娱乐游戏成分。然而也正因为如此,宋代宫廷的酒令呈现出一种庄严,一种气派,一种教化,一种华丽与辉煌。 据南宋孟元老所撰《东京梦华录》载宴会上的酒令仪式大致如下: 第一盏御酒,歌板色,一名“唱中腔".....三台舞旋...... 第二盏御酒,歌板色,唱如前。......三台舞如前。第三盏御酒,左右军百戏入场。......第四盏御酒,....句合大曲舞。..... 第五盏御酒,独弹琵琶.....勾小儿队舞.... 第六盏御酒,笙起慢曲子......左右军筑球,殿前旋立球门......胜者赐以银碗彩锦......不胜者球头吃鞭。第七盏御酒,.....勾女童队入场......或舞《采莲》则殿前皆列莲花....。第八盏御酒,一名歌板色,一名“唱踏歌"。第九盏御酒,.....慢曲子.....百官酒,三台舞。 这完全是集酒宴、歌舞、体育、杂技于一堂的大型皇家聚会,而其特色就在于举杯饮酒之际即下一新节目开始之时,一令二举,可谓独特。 四、把盏频相敬,歌舞尽真情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少数民族大都保留着本民族的酒礼习俗和歌舞文化。而酒与舞的不同的结合形式,恰恰最能体现出各民族的生活习性和民族性格。在诸民族自发的礼仪交往中,酒与舞往往被视作最隆重的仪式和最热诚的接待,是最恰当、最美好的祝福和祝愿。在一些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中,酒与舞蹈也被看作宝物一般的珍贵,是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苗族人民居住的山寨往往被人称作“歌山"或“花山",这正是苗家人喜爱歌舞的形象的比喻。苗家有一句俗语一一“苗家无酒不唱歌",因此,酒歌在苗族的日常生活中就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酒歌优美的旋律和节奏,正是苗家丰富多采的舞蹈的伴奏。酒、歌、舞的结合构成了苗族豪爽、开朗的民族性格,和他们好客、敬客的个性。从苗家婚礼酒歌中的“楼板舞"中,即可体会到这种民族的性格及其淳朴、憨厚的民族风尚。 当某家的儿子通过自由恋爱的形式,娶到了一位称心如意的好媳妇时,村寨里的青年男女就要汇集到新郎家中讨喜酒吃。新人将朋友们邀请上小楼,打圈围坐在一起,这时朋友们唱起酒礼歌,新人赶紧捧出美酒,供大家品尝。当酒酣歌兴之际,姑娘们走进圈内,小伙子们围在四周,拍手跺脚,旋转跳跃,掌声啪啪,楼板咚咚,歌声琅琅,跳起了“楼板舞"。狂欢之际,那新搭起的木板小楼似乎承受不住这么多的欢乐和幸福,嘎嘎作响,颤颤悠悠,整幢小楼似摇摇欲坠,这时家人们要赶快扛来大圆术在楼下支撑“抢险"。歌声、笑;声、掌声、喧闹声、小楼板的咚咚声响彻山寨,传播着一片浓情,一片蜜意。 《康熙鹤庆府志·风俗》记彝族风俗云:“彝俗,饮必欢呼。彝性嗜酒,凡婚丧,男女聚饮,携手旋绕,跳书跃欢呼,彝歌通宵,以此为乐戏。"寥寥数语,将彝族人民古朴、庄重、粗矿、豪放的性格刻画得十分鲜明。彝族人民不愧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让我们欣赏一下彝族姑娘出嫁时的“酒礼歌舞”吧。天黑了,在主人家门前院坝场子中,篱笆园内,天井溪旁,到处燃起一堆堆的篝火。人们围在火边,由“酒礼婆"唱“勺果车"(酒礼舞的开头歌)后,宾客们开始跳起“酒礼舞”。 酒礼舞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女性跳,以歌为主,舞蹈为辅。舞蹈者列成长龙阵,逆时针方向边舞边歌,缓缓踏步而行。歌词内容丰富,有赞美父母养育之恩的,有表现姑娘与父母难舍难分的,有祝愿姑娘生活幸福的......。 人们唱一排歌,跳一阵舞,饮几杯酒,辗转轮回,时起时伏,歌、舞、酒深深地融合在一起,场面|<< << < 1 2 3 4 5 6 > >> >>| ·上一篇文章:酒与书法·下一篇文章:名酒收藏:醉人的液体黄金 【相关内容】 酒与社交 佚名 酒与家庭 佚名 酒与性情 佚名 酒与楚文化的渊源 佚名 酒与养生 佚名 酒与养生保健 佚名 酒的礼俗——酒与民俗 佚名 酒与诗歌 佚名 酒与书法 佚名 酒与曲艺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