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与舞蹈 来源:网络 文章作者:佚名 十分隆重、热烈。直至通宵达旦,酒礼婆唱“鼠果者"(收尾歌),酒礼方始告终。 另一种是男性青年跳的酒礼舞蹈。歌声伴舞起,舞随歌势行,是这一酒礼舞的特色。首先唱祝酒歌:“自家砍来的柴烧起才旺,从自家田里摘来的谷米煮饭才香。满桌的酒肉佳餐,是彝族的礼信,.....先民留给后生的古老习惯,饭吃得饱,酒喝得憨,声声敬谢主人的盛情款待。"舞蹈的基本动作是模拟“锄土劳动"的姿态,即以腰为轴心,上步弯腰,踏地,回步,端腿直立,手足上下合拍,一起一伏,自然舞动。 接着是“补士(男女双方的总管)对唱,众宾客手挽手,以“摆手舞"相伴。补士甲双手分执一酒壶、酒杯,补士乙只拿一只小酒杯。甲为乙斟满一杯酒,举杯开唱,乙接对唱: 甲:主人家的这杯酒辣又辣,仁:象“德珠阿博,'的辣椒一样。(同时咂一口酒) 甲:主人家的这杯酒苦又苦, 乙:象树上“阿林,'的苦胆一样。 甲:主人家的这杯酒甜又甜, 乙:象红岩土的蜂蜜糖一样。甲乙合:三杯酒有三种味,不知客人喜欢哪一杯? 众宾客回答:主人家的美酒,杯杯象蜂蜜一样甜。 对唱歌声一止,酒礼场上群情激奋,同跳“阿左娥"。边舞边唱:“山中绿叶处,有金竹子一双,砍下背回来,做对咂酒杆,往酒坛中插,叫一声‘阿祖,(先民)速来把酒咂,父饮心爽快,子饮情更欢,大家乐呵呵。”两补士手执酒壶、酒杯在前引导,从坝院跳到堂屋,再由堂屋跳到各个房间。舞蹈动作有“甩手步”、“抬腿步”、“一甩一拐踏脚步"、“吸腿向前踏地步"等。 舞蹈古朴庄重,节奏单一。领舞者还往往根据自己的感情变化,即兴编舞表演,群舞众人不断吼叫,使舞蹈气氛更加热烈,场面也随之更壮观。 最后,总管事请众人到坝院中坐好,新郎手执酒壶向每位来宾敬上一杯美酒。然后新娘舞出,围着插有咂杆的甜酒坛绕舞三圈,表示请宾客们“吃咂酒,'。于是众宾客拥至酒坛,轮流用咂杆吃咂酒。小伙子和姑娘们则对唱酒礼歌,同跳酒礼舞,欢畅通宵,天明方散。 生活在我国北方大草原的游牧民族蒙古族的生活中更是离不开酒和舞蹈。无论是持猎归来,还是放牧休息,牧民们燃起熊熊篝火,烧烤猎来的兽肉,此时和着悠扬的马头琴声,歌声此起彼伏。牧民们举杯对饮,翩翩起舞。这一习俗由来已久。元朝诗人乃贤在《塞上》一诗中曾生动形象地描绘过这一图景:“马乳新同玉满瓶,沙羊黄鼠割来腥,踏歌尽醉营盘晚,鞭鼓声中按海青。”另外象傣族的“醉酒舞",汉族的“把酒舞",藏族的“酒歌卓舞,',都是非常有特色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和民间酒舞礼仪习俗。在这些活动中人们体验亲情厚谊和幸福欢乐。在一些带有竞赛性质的民间盛会中,例如蒙古族的“那达慕”,藏族的“跑马节”、“转山会”等,更是离不开美酒和舞蹈。一边是烈马奔腾,一边是歌声荡漾。一边是英雄畅饮,一边是舞袖飘扬。美酒敬壮士,艳舞舒芳心。酒舞融情,更是一种豪放,一脉柔情,总之都是美。 综上所述,中国几千年的酒舞历史,创造出了中华民族文化现象中的至情、至谊、至善、至恶、至美、至丑.....,形成了具有极大反差的社会万象。如此丰富的酒舞生活内容,为中国古今艺术大师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在文学家、艺术家的笔下和舞台上,酒与舞的桐合创造出种种风格的美,个性的美,形象的美,令人美不胜收。昆曲表演艺术家俞振飞《太白醉写》一戏中的“一点三颤”,“一歪一斜”,表现了“诗仙”李白“斗酒诗百篇"的飘逸潇洒,豪放无羁,不畏权贵的艺术形象;《醉打山门》中一组醉态演练,模仿十八罗汉造型的舞蹈身段,将鲁智深粗矿的性格,豪爽的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京剧《武松打虎》、《醉打蒋门神》,无不是突出一个醉字,而又立足一个舞字来刻画,表现武松威武勇猛的英雄形象的。这些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总会使人在欣赏之后,加倍感受到那种酒与舞的藕合带给|<< << < 1 2 3 4 5 6 > >> >>| ·上一篇文章:酒与书法·下一篇文章:名酒收藏:醉人的液体黄金 【相关内容】 酒与社交 佚名 酒与家庭 佚名 酒与性情 佚名 酒与楚文化的渊源 佚名 酒与养生 佚名 酒与养生保健 佚名 酒的礼俗——酒与民俗 佚名 酒与诗歌 佚名 酒与书法 佚名 酒与曲艺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