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的酿造——唐宋期间的黄酒酿酒技术 来源:网络 文章作者:佚名 的酶(也称为酒化酶)完成。 现代理论和古代理论二者是相通的,只不过前者是从分子水平和酶作用机理来阐述的,后者是从酒的口感推论出来的。 三、《北山酒经》中的酿酒技术 《北山酒经》中的黄酒酿造技术是较为完善的。一方面,它继承并完善了远古的古遗六法(即《礼记》中的"六必"),继承了北魏《齐民要术》中酿酒科技的精华,另一方面,在经过广大劳动人民数百年的实践之后,人民又创造提出了许多新的技术,《北山酒经》对这些做了全面的总结。《北山酒经》虽然记载了一些酿酒的配方,方法。但这部著作的可贵之外在于阐述传统酿酒理论。不仅说明如何做,更为重要的是阐明为什么要这样做。 根据《北山酒经》的记载,可将主要的酿酒过程整理如下: 浸米,烫米,蒸煮 ↓ 合酵,酒曲→酴米(主发酵)←酸浆 ↓ 甜糜(酒曲)→投__(喂饭发酵) ↓ 压榨→酒糟→再次发酵(冷泉酒) ↓ 澄清 ↓ 煮酒(或火迫酒) ↓ 成品酒 《北山酒经》在阐明古代酿酒传统技术的同时,还反映了宋代酿酒的一些显著特点及技术进步: 1、酸浆的普遍使用 《齐民要术》中的四十例酿酒法,仅有三例提到了酸浆的使用。这说明那时酸浆的应用并不普遍。人们在认识上也没有把酸浆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北山酒经》中,把酸浆的应用看作是酿酒的头等大事。酸浆的制法也有多种形式。《北山酒经》中总结了三种酸浆的制法。一种是用小麦煮粥而成的,效果最好;也有用水稀释醋制成的;最常用的是用浸米水煮沸后用葱椒煎熬后得到的。 2、"酴米","合酵"与微生物的扩大培养技术 "酴米"和"合酵"是《北山酒经》中的两个专门术语。用现代的话来说,“合酵”就是菌种的扩大培养,相当于现在的一级种子培养和二级种子培养;“酴米”就是酒母。“酴米”是三级种子。从《北山酒经》中的记述看来,这样精细的菌种扩大培养技术,早在八百多年前,就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但人们对微生物却仍然是混然无知。 上述合酵制造及使用步骤可用下图表示全过程。 醅面(即酒醅的表层) ↓ 曲末→拌匀 ↓ 阴干(也可免去,或用阴干的酵作引子) ↓ 曲末→合酵←放冷←煮粥←酸浆烫过的米←酸浆 ↓ 培养(八小时) ↓ 入酿饭发酵 《北山酒经》中酴米的酿造过程是: 卧浆→煎浆→浓浆 曲 合酵 ↓ ↓ ↓ 淘米→汤(烫)米→蒸煮→摊冷→加曲,混和→酴米 从上述过程可看出酴米的制造过程也相当于一个完整的酿酒过程,但其特点是突出了一个"酸"字。卧浆用来烫米,并一直留在米中,使米粒内部也吸透酸浆。因此酴米的酸度很大。杂菌繁殖的可能性大大降低。酴米酿造过程中的第二个特点是用曲量较大。有时,酒曲全部加在酴米酿造中,有时一部分曲是在补料时加入。 3、投料 东汉时盛行的九酿法,到了宋代,并不强调这么多的投料次数。一般为2-3次,投料依据同《齐民要|<< << < 1 2 3 4 > >> >>| ·上一篇文章:酒的酿造——元明清时期的黄酒酿酒技术·下一篇文章:酒的酿造——汉朝至隋朝的黄酒酿酒技术 【相关内容】 黄酒投资受追捧 变现成投资难题 佚名 酒的酿造——中国古代酿酒技术 佚名 酒的酿造——汉代以前的黄酒酿酒技术 佚名 酒的酿造——汉朝至隋朝的黄酒酿酒技术 佚名 酒的酿造——元明清时期的黄酒酿酒技术 佚名 黄酒的历史 佚名 千年黄酒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