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 文章作者:佚名
 

 

 
 

  葡萄酒法急待维新

  导致德国葡萄酒在国际上地位不高的原因,德国的酒法自然“功不可没”。

  德意志这个名字听起来总给人一点冷冰冰,甚至有些机械的感觉。总觉得德意志民族乃至他们的产品都有着一点严谨甚至古板的科学精神,德国的酿酒业亦是如此。德国的葡萄酒法律相当繁琐,这一点继承了德国人严谨的作风。德国酒标的取得程序极为严格,通常做法是:不以出产地作为质量检测标准,而是以瓶中盛装的成品酒为检测对象;所有成品酒装瓶后,生产者必须持样品和有关材料送往官方主管机构进行全面理化分析和感官测定;每种酒按照检查后所获评分方能得到相应的可使用酒标。反映到酒的标签上就是一大堆令人云里雾里的德文符号。德国葡萄酒酒标看上去非常复杂冗长。从一瓶酒的标签上,只能看到生涩难懂而又饶舌头的词汇。上面布满各种各样有用没用的法律要求的信息,再加上巴洛克式的字体,给人拒人千里之外的感觉。

  于是,德国酒碰到与意大利酒同样的困难,使得不懂德语的人面对异常复杂的酒标,感到非常迷惑。在购买德国酒时,消费者自然会产生两种心理,第一是只买最流行和广为人知的产品如“Liebfraumilch”,其次是害怕会吃亏,而不买贵价酒。结果便是局限了该国葡萄酒业正常的发展。

  我想很少有人会认真研究德国酒标上每一个字代表的意思,因为那就要说起繁文缛节的德国酒法,更增加了德国酒给别人的刻板印象了。

  很长一段时间,德国葡萄酒价钱一再暴涨。专家们都把责任赖在1970年的德国酒法(Das;deutsche;Weingesetz)上,特别是其中对葡萄酒的分级,更是众矢之的。

  这个酒法把葡萄酒分作两大类:普通酒(亦称餐酒)和高质酒。高质酒对原料、加工等都有明确、细致的规定,要经过严格、繁琐的检验。而普通酒除去常规的食品检查,不受特别的质量限制。

  德国酒法不仅规定了在哪个地区适宜栽种什么葡萄品种,同时还规定了葡萄收获的日期和含糖量。

  德国的葡萄酒等级有4大级别,它们分别是:Tafelwei(日常餐酒)、Landwein(地区餐酒)、QbA(优质葡萄酒)、QmP(特别优质酒)。QmP级别内还可以细分为6个等级,分别代表葡萄不同的成熟度,这六个等级分别为:Kabinett(珍藏),Spalese(晚收),Auslese(精选),Beerenauslese(颗粒精选,简写作BA),Eiswein(冰酒),Trokenbeerenauslese(干果颗粒精选,简写作TBA),每一个等级对采摘葡萄的糖度都有一定要求,一级比一级高。

  加不加糖,这是个关键。德国人是个爱干净的民族,喜欢讲究纯洁,这也体现在酒法中。德国的啤酒有所谓的“纯净原则(Reinheitsgebot)”,即:在德国生产与出售的啤酒中,除了水、大麦与酒花,什么也不许加。1970年的酒法对葡萄酒也特别讲究单纯。葡萄要含有充足的糖分,就需要日照。但是,中欧的气候偏偏是阴雨连绵,难见天日。种出来的葡萄,往往糖分不足。所以,在酿造时需要加糖。这却是德国的消费者与立法人不能接受的。所谓高质酒,第一大忌讳就是加糖。原则上讲,一切高质酒都不许加糖,发酵全要靠葡萄本身的糖分。但是,因为气候的原因,这样规定未免太苛刻。所以,酒法特地网开一面,在高质酒加入了“特定种植区的高质酒(简称QbA)”一级。QbA允许在酿造时加糖,但其对葡萄品种和种植区域的选择、酿造工艺等等,都有严厉的规定。

  而恰恰矛盾的是,德国酒法又规定,只要葡萄足够成熟,含糖量够高,就一定能酿出好酒。此法一出,不论优劣,大家都争着造甜酒。只要葡萄熟、糖分高,都可以入极品。其实,在评定葡萄酒优劣时,要靠那些超级鼻子和超级舌头,再精密的仪器也派不上用场。葡萄酒好喝不好喝,除去其中的糖、酸与酒精,很多测不出来的元素,都

|<< << < 1 2 3 > >> >>|

·上一篇文章:意大利的葡萄酒故事
·下一篇文章:加州葡萄酒酿造历史

 
   


【相关内容】

古籍文献修复博物馆——寻找文献中的历史

佚名

德国柏林城市宫发生火灾 开馆时间尚不确定

佚名

特朗普要拿法国葡萄酒“开刀” 法农业部长:荒谬,愚蠢!

张泽琦

六款带有时光味道的百年老藤葡萄酒

佚名

贵腐葡萄酒存储六要素

佚名

智利葡萄酒体验之旅

斯年

法国葡萄酒中的女儿红

周劲松

法国买家7.5万英镑拍下世界最贵白葡萄酒

江珍妮

葡萄酒课堂:开瓶的学问

佚名

中国历史悠久的酒文化史

佚名